• 站内搜索:
  • 帐号:
  • 密码:
  • 注册

站内搜索
  • 起始时间:
  • 结束时间:
  • 关 健 字:

【韩国】月道:自然灾害后的心灵救助<何为佛教对自然灾害生存者应起的作用?>返回

2014-03-08 11:16:34 来源:弘法寺 浏览量:27461

  韩国佛教宗团协议会 常务理事月 道

  大韩佛教天台宗 总务部长

  近来,随着地球环境的变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地震、海啸、火山爆发、台风、 洪涝、龙卷风、自然火灾、沙尘暴等大规模的自然灾害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自然灾害一发生,人类就在一瞬间严重受害,不仅财产、家园受损,还可能失去家人、亲友。遭遇巨大自然的突袭,人类无能为力任它宰割,沦落为毫不起眼的无助存在。

  再此过程中假若幸得生存,但他身心俱伤,留下很难治愈的伤口。灾难幸存者在经济、衣食住等生活上的困难,虽然受到幸免灾害的地区民众或政府机构,倾心补助及援助。可是,大多数的灾民由于失去家人的痛苦和亲临现场所受到的精神打击,则很难给与关心安抚。因此,我在此对自然灾害后的精神打击,强调其心理治疗的重要性,并提示开展心力援助方向。

  一. 自然灾害引起的心理后遗症

  1. 幸存者的悲哀

  经历自然灾害的生存者所受到的心理创伤,应是失去家人和亲友的痛苦为首要。根据托马斯•霍姆斯(Thomas Holmes)和理查德•拉厄(Richard Rahe)研究,不同生活应激事件给个人带来的压力水平不同。从生活变化的角度测量紧张状态,把生活事件按次序分类排列,丧偶的生活变化分值为100点、近亲亡故63点、亲密朋友病故37点。自然灾害则一时间让这类事件同时发生。一场自然灾害,小则夺去数百名多到数十万名的生命。在恐惧和痛苦中失去配偶和亲人、友邻。灾难生存者所受到的生活变化分值就会超越300点。

  事故幸存者在灾后都会面临极大的心理困惑,常怪自己若多一点敏捷、多作准备、智慧些的话,就不至于让家人或亲友痛苦伤亡的自责与对自己的幸存深感内疚,受到二次伤害。因此,不少幸存者仍处在惊慌失措和惊心动魄中失去生存的意愿,可能受困于忧郁、惶恐等沮丧反应。

  2. 面临不可预测的变化压力

  不仅于此,由于自然灾害夺走生存空间,在经济上受到打击,产生搬迁居住状况、找寻工作、生活模式等,生活全盘上可能会带来不自愿的变化。根据上面提及的两位学者的研究,婚姻(50点)、杰出的个人成就(28点)等可观的生活刺激也对人产生压力。自然灾害则同时带来负面变化和不可预测、不自愿的变化。自己受伤或患病(53点)、家庭成员的健康变化(44点)、营业的重新调整(39点)、财产情况的变化(38点),生活条件的改变(25点)、居所的改变(20点)等有不计其数的变化。失去亲人的伤痛加上诸类变化带来的压力,可见自然灾害后遗症带给人承受压力之大。因此,若人失去了应付能力和希望的话,便陷入软弱无力的状态,同时就有可能抛弃生存欲望。

  3. 创伤后压力症候群

  是指个人由于生活中具有较为严重的伤害事件所引起的心理、情绪甚至生理的不正常状态。它的严重性在于有些个人很难克服当时所受到的心理上的创伤。1980年,美国精神医学会正式命名创伤后压力症候群(PTSD: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主张理解心理创伤,就超越心理学和精神医学,需要生物学和哲学上的帮助,因为所受到创伤并不单纯是心理症状而是身体疾患,使人易发轻生之念的痛苦。

  美国精神医学会对心理创伤定义为“由个人经历、目睹或遭遇到的严重威胁和令人极度恐惧而又无助的暴力事件后,所导致的个体出现持续性的重现创伤体验。”由于此类心理创伤所引起的负面影响有① 灾难痛苦的回忆反复地侵入症状② 逃避任何能够回想起该事件的人物与地点来保护自我。把此两者结合的就是PTSD。自然灾害是引发这创伤后压力症候群的主要因素之一。

  依据美国精神医学会《精神障碍诊断及统计便览》,个体经历、目睹或遭遇到一个或多个涉及自身、亲戚或他人的实际死亡,或受到死亡的威胁,或严重的受伤,或躯体完整性受到威胁后,出现痛苦回忆、无力感、恐惧等痛苦反应。

  暴露于严重创伤后,出现持续性的重现创伤体验,有持续性的回避与整体感情反应麻木,有持续性的警觉性增高,导致明显的主观痛苦及社会、工作上的功能受损。具体而言,反复痛苦回忆、噩梦、幻想以及相应的生理反应。

  病症状一般在受到应激性刺激或事件的影响后几分钟内出现。症状随着应激环境的消除迅速环节。病程仅持续数小时或数天。当事人经常在脑海中浮现或在噩梦中经历当时的情况,时而心理有严重的痛苦或生理反应。因痛苦难于克服,持续回避任何可引发创伤。

  在创伤事件后,对创伤相关的刺激存在持续的回避。回避的对象包括具体的场景与情境有关的想法、感受及话题。不愿提及有关事件,避免有关的交谈。回避的同时还有心理麻木或情感麻痹表现,出现记不得事件的重要关节的障碍。折磨于心理的后遗症,对过去热衷的活动同样兴趣索然,感到与外界疏远隔离甚至格格不入。不与他人接触;难以表达与感受各种细腻的情感,对未来心灰意冷,很难过个人正常生活。自然灾害不仅破坏了一个人的外在生活,连内在心灵亦彻底遭到摧残。

  二. 重建心灵建设

  前面已言,自然灾害一旦发生,为了经济恢复、重建生活家园,在国际间、国家政府和社会全力投入心血。可是对于灾难幸存者的心理创伤的认识与帮助上,远不足于观照。我再次主张不仅需要外在硬体的建设工程,还需要恢复内在心理建设的重要性。

  1. 通过丧亲调适过程找回新生活

  心理工作者认为极度的伤感经验超出正常范畴而成为丧失经验时需要专业心理咨询。悲伤经验如下:①突然死亡②截肢或暴力相关死亡③可避免或不公而无法接受的死亡④车祸、炸弹、暴发等事故引起死亡⑤独自目睹死亡等。自然灾害引起的亲人伤亡都包挂上述情况在内。因此 在灾难发生之后,经历家园的丧失,亲人的伤亡,幸存者仍处在惊慌失措和惊心动魄中难以回归正常。

  韋斯特伯(Granger Westberg,1962)陈述了不同的十个悲伤阶段:

  第一. 在惊讶和否定的阶段,惊讶的同时否认它不是实际发生事实。

  第二. 有感情的表现阶段,经历而表现悲哀、恐惧、埋怨、不安等一切否定感情。

  第三. 感觉忿怒,为何自己经历此事而感到不公平,埋怨并忿怒自己信仰的创造主或神等。

  第四. 抑鬱後的身體上症狀。

  第五. 处于恐慌状态,捆难于理性判断。

  第六. 對失落的罪惡感,在灾后面临极大的心理困惑,责怪自己。

  第七. 感觉忧郁及孤独,失去活力和希望,沉淀于孤独。幸存者处于这种状态的时间最长。

  第八. 反复痛苦回忆,整理遗物,重现创收悲伤。

  第九. 逐渐恢复希望,逐渐的开始感到恢复自己生活的可能性。

  第十. 肯定现实,进入新的生活阶段。

  丧亲者心理治疗的目标,在于避免幸存者经历第一阶段到第八阶段时滞留于否定又极端的选择范畴,而是协助他尽快进入第九、第十阶段。在此过程里,展开协助幸存者正确认知丧失事实,帮助表现或潜在的影响,找出回到正常生活的障碍因素进而解决;鼓励让幸存者适时向亡者告别并回到自身人生的工作。

  因此,悲伤辅导工作者,通过让幸存者目睹亡者或其相片等方法温和面对悲伤调适过程,支持、协助幸存者面对忿怒或罪恶感等悲伤影响,能调适丧别后的生活给与心理咨询。(Worden,1991)

  2. 对付应激能力的培育来增强适应力

  塞里(Hans Selye 1974)认为,应激是指人或动物有机体对环境刺激的一种生物学反应现象。他提出了应激的传统学说,即“一般适应综合征”(Genera Adaptation Syndsome,简称GAS)。

  GAS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警觉期,对应激源的做出的初期反应。出现心理上的不安、降低集中力、睡眠失调。身体感到发热、头痛、肌肉酸痛、关节痛、食欲不振、疲惫感等。第二阶段是阻抗期,随着持续的压力,身体对病菌的抵抗力显得弱化,出现胃溃疡、高血压等反应症状,心理上有慢性不安症状、神经症等;第三阶段是耗竭期,应激持久不断,身体的适应能力已渐衰竭,可出现疾病衰竭,甚至死亡。心理上出现幻觉症、妄想症、奇异思维和突发行为,进一步发展,就会出现心理上死亡、木僵症状的退行行动。

  生活在现今的人类,除了暴露于自然灾害外还有种种的应激处境,随着各个的心理治疗方法就有着多种的应对方式。自我表现训练、应激源脱离接触、不与抵抗而认同、与协定作交涉、寻找替代方案等。

  尤其,把佛教修行应用在应激的缓和作用上。 卡巴金(Kabat-Zinn)推出佛教内观修持的正念禅疗法,广泛应用在受压力而感到痛苦的患者。给“想要有为”而受压力的现代人,通过“只是无为地(non-doing)”教导病人正念减压疗程,引进佛教正念认知修行的疗愈力量。卡巴金所言,正念训练是纯粹地注意当下每一秒所显露的身心经验,「一种存在的方式」。

  配合自然灾害幸存者的特性,将这些心理治疗适当应用时,可增大对应激的抗耐力量,能抵抗逼迫感,加大耐心、挫折、反目、不安的承受力。应激治疗专家毫不忧虑推介佛教正念认知疗法为对此的解决方法。

  3. 创伤后成长

  詹姆斯·阿勒卡克(James E. Alcock 2003)认为创伤之后其否定影响并没完全消失,但可以从创伤中逐渐恢复。并且还能达到比受创伤之前的生活更加成长。因此产生了由Tedeschi(2004) Taku(2008)主张的创伤后成长(PTG: Post traumatic Growth)模型。

  如前所言,经历自然灾害幸存者,无力曝露在无法抗拒的大自然带给的创伤。因此,完整性受到威胁后,出现痛苦回忆、恐惧等痛苦反应和对创伤相关的刺激存在的回避等后遗症。

  如此否定性结果来自人类的进化影响。(Greenberg, 2008)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为了生存,将分化忿怒、悲伤、恐惧、孤独等否定情绪胜过欢喜、幸福等肯定情绪。例如当听到大声等异常现象,人类若感受恐惧则更能及时逃跑求得生存。然而,因为自然灾害对幸存者往往是目睹严重的威胁,由于否定反应产生过多,发生有即使脱离了危险还是长久无法调适的问题。

  创伤克服与否,则得视现在与过去是否能分离,调适创伤引起的自我保护性防御和痛苦感情而论。

  在心理治疗,为了克服创伤后压力症候群(PTSD)症状,把创伤回避不如在治疗师的安全环境里进行把它回忆的疗程,借此降低对创伤威胁的恐惧心。让幸存者知道记忆本身并不是心理创伤的危害点,并对创伤有关的错误认知进行调适。为此,进行创伤目录的凝定、创伤隐喻表达、写作等工作。(Williams, 2009)

  只要给创伤定名一举,便可从其痛苦中脱离,也能达到变化。对创伤后压力症候群的心理治疗的目标,是让幸存者肯面对创伤经验进而说及它。

  通过心理治疗,自然灾害的幸存者可调适情绪,肯把不幸又厌恶经验容纳为自己人生的一部分段落,进而对未来人生保有希望。(Allen, 2008)

  最终,开展创伤后成长的工作。这个工作可以通过找到创伤事件的意义来完成。借此,可从事开发灵性的工作。于此,将宗教的价值观和信念投注。

  三. 佛教对自然灾害幸存者的作用

  随着禅修大师进入西方世界后,很快为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所接受。基于正念的减压疗法(MBSR: Kabat-Zinn, 1982, 1990), 正念认知疗法 MBCT: Segal等,2002) 辩证行为治疗(DBT: Linehan, 1993)等为代表。

  这些心理治疗法的共同点,渊源于佛教禅修方法,强调当下“自然产生的身心感受”进行观察入手,认定对此时此地的实际的身心感受,人类便能知晓“对人痛苦是既普遍又正常”的事实。

  这就正确了解佛陀宣说真理“四圣谛”。控制人类生活解决问题来克服苦难的西洋心理治疗,引入“如实痛苦如实面对接受”属划时代的变化。对于人所经历的,不予回避或控制,如是接纳经历与觉知。这称为“接纳”。

  西洋世界开始察觉四圣谛的第一步苦谛,要正确知道苦的实相,进一步去寻找灭苦的方法,引入佛教真理和修行法门活跃应用在心理治疗上。

  在西洋,如此生活上引入佛教和佛教修行法门,而在普及佛教的东方则以为佛教和佛教修行专属于出家人的修行法门。虽然主张救渡众生,但在生活应用上还逆向引进西洋心理学者的概念开发的模式。

  自然灾害幸存者丧失心爱的亲人、严重打击产生的生活上应激、创伤后压力症候群等,即使其中的一两种压力对一般人难于克服,而他们多重经历着危机生命的创伤性应激源。佛教有无穷尽的拥有智慧财产不仅能让幸存者现今的苦难,进而让他们达到成长。佛教的轮回、解脱的生死观、实有佛性的人性观、自利利他的世界观、离苦得乐的修行法门,2,600余年以来清净人类和世界的佛教生活传统等,是能救助人类所招致总体性果报的自然灾害幸存者的极为重要的宝库。将此佛法宝库积极开发运用,这就现今我们佛弟子该负起的作用。

推荐阅读

弘法网 2005-2022 ©版权所有 粤ICP备11049210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粤(2002)0000098 粤公网安备 44030302001090号
主办单位:深圳市佛教协会 罗湖区佛教协会 深圳弘法寺
地址:深圳市罗湖区仙湖植物园内弘法寺
电话:0755-25179580        邮箱: nhfjwh@vip.163.com(南海佛教)
广东省深圳市莲塘仙湖弘法寺 0755-25737095(客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