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行世两千五百余年,宗风则是佛教一成不变的风貌。不管是岁月沧桑的走过,还是气势恢弘的盛世,佛教始终以它特有宗风屹立人间。国泰民安,四海升平,是佛教发展的助缘,绍隆佛种,续佛慧命也可以为繁荣社会文化,净化世道人心做出应有的贡献。
  正因为如此,才有了中华佛教宗风论坛的出现。首届中华佛教宗风论坛于2010年在香港举办,其时,当代高僧本焕长老、一诚长老、星云长老、觉光长老、永惺长老、惟觉长老等六位两岸三地的高僧,以及众多佛学学者莅临盛会,相关领导的亲切祝福,居士护法的热情护持,宗风论坛取得了开门成功。
  首届宗风论坛的主题是“继往开来,丕振宗风”,而第二届宗风论坛的主题则在首届基础扩展为“人间佛教,继往开来”。值此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之际,举办宗风论坛,是佛教发展的所依,传统文化复兴有待于各位高贤的阔论,中国佛教走向世界就是宗风的阐扬,我们期待这一天的早日来到!

第二届中华佛教宗风论坛组委会第六次会议   弘法网讯:2013年10月14日上午9点30分,第二届中华佛教宗风论坛组委会第六次会议在弘法寺佛学院举行。参加本次会议的有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深圳弘法寺方丈印顺大和尚,香港西方寺方丈宽运大和尚、深圳市委统战部副部长、深圳市宗教事务局局长姚任,香港中华佛教文化院主席张国良,组委会秘书长黄夏年等及本届论坛组委会相关工作人员……[点击详情]
第二届中华佛教“宗风论坛”将在深圳举行   弘法网讯:由深圳市佛教协会与香港中华佛教院联合举办,深圳弘法寺承办的第二届“宗风论坛”将于2013年10月25日至26日在深圳举行。   佛教行世两千五百余年,宗风则是佛教一成不变的风貌。不管是岁月沧桑的走过,还是气势恢弘的盛世,佛教始终以它特有宗风屹立人间。国泰民安,四海升平,是佛教发展的助缘,绍隆佛种,续佛慧命也可以为繁荣社会文化,净化世道人心做出应有的贡献……[点击详情]
  现在我们讨论“宗风”,我觉得还是要以突出正能量这个主题,因为佛教界离不开正能量,也需要正能量,高僧的风范是正能量的展示。像弘法寺的百岁本焕长老,他在中国佛教界里一直拥有很高的地位,他一生所做的各种事迹,无不体现了大乘佛教传统强调的弘法利生的理念,是当代中国佛教的模范展示,在他身上就体现的是当代中国佛教的宗风。我与本焕长老有过几次见面的机会,我们之间的交谈不多,但是很受用。本焕长老对我说,佛教的传承没有文化是不行的,学者是佛教文化的重要推动者。出家人要尊重学者,要在佛教界里形成尊重文化的风气。古僧云“为书为诗,诗扬宗风,书纵逸趣。”(《佛祖历代通载》卷第二十二,嘉兴路大中祥符禅寺住持华亭念常集)我以为他老人家这几句开示恰恰就抓住了佛教宗风的主脉,因为内养素质,外展形象说到底就是文化底蕴的展现,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素养,就不会展现出庄严的形象。当然素养不仅仅是文化知识的积累,还包含了心性的修炼,后者对出家人更为重要,本焕长老是一位有长期薰修的实践者,是一位大智慧者,所以在他的身上完全可以代表着当代佛门宗风的形象。
  现在我们讨论“宗风”,我觉得还是要以突出正能量这个主题,因为佛教界离不开正能量,也需要正能量,高僧的风范是正能量的展示。像弘法寺的百岁本焕长老,他在中国佛教界里一直拥有很高的地位,他一生所做的各种事迹,无不体现了大乘佛教传统强调的弘法利生的理念,是当代中国佛教的模范展示,在他身上就体现的是当代中国佛教的宗风。我与本焕长老有过几次见面的机会,我们之间的交谈不多,但是很受用。本焕长老对我说,佛教传承没有文化是不行的,学者是佛教文化的重要推动者。出家人要尊重学者,要在佛教界里形成尊重文化的风气。古僧云“为书为诗,诗扬宗风,书纵逸趣。”(《佛祖历代通载》卷第二十二,嘉兴路中祥符禅寺住持华亭念常集)我以为他老人家这几句开示恰恰就抓住了佛教宗风的主脉,因为内养素质,外展形象说到底就是文化底蕴的展现,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素养,就不会展现出庄严的形象。当素养不仅仅是文化知识的积累,还包含了心性的修炼,后者对出家人更为重要,本焕长老是一位有长期薰修的实践者,是一位大智慧者,所以在他的身上完全可以代表着当代佛门宗风的形象。
时 间: 10月25日 11.00—12.00

1. 黄心川 民国佛教刊物所见当代韩国佛教史料摭议
2. 冯达文 禅宗诸家之“心性”说
从初祖菩提达摩、六祖慧能到洪州马祖道一之思想变迁
3. 魏查理(CharlesWillemen) 净土佛教的起源
4. 朴永焕 韩国人间佛教
5. 徐孙铭 近现代中国人间佛教改革与居士佛教刍议
6. 释心道 我的人生佛教观
10月25日 14.00—15.00

1. 李向平 业共修与菩萨公民——当代中国佛教的信仰模式
2. 李四龙 重建“神圣性”的人间佛教
3. 唐忠毛 人间佛教发展过程中的世俗化问题辨析
4. 黄连忠 百年来人间佛教宗风之评议
5. 释依昱 人间佛教的教育思想与影向力
6. 释法缘 当代佛教如何继承和发扬人间佛教
10月25日 15.10—16.10

1. 董 群 论人间佛教的公民道德观——以太虚法师为中心
2. 龚 隽 略论佛教与近代中国社会政治关系——以太虚为例
3. 陈永革 从太虚大师的新佛教论述看当代中国的人间佛教运动
4. 邓子美 太虚人间佛教思想在港澳台的传承
5. 释昌莲 略论本焕长老的禅法与宗风
6. 冯焕珍 佛陀精神的当代典范——佛源妙心禅师
10月25日 16.20——17:20

1. 释昭慧 論《瑜伽師地論》之「如理思惟」——正思擇其自相、共相之要領與判準
2. 宣 方 中国大陆佛教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
3. 学 愚 戒律精神与律学重建
4. 邱高兴 佛教参与社会服务的途径考察
5. 李利安 对兴教寺事件的一些思考
6. 杨维中 中国佛教心性论的人本化特征与人间佛教
10月25日 17.30——18:30

1、游祥洲 論當代「宗風」建設的四大核心議題
2、习细平 人间佛教面临的三个问题与策略
3、金易明 人间佛教与都市佛教、居士佛教兴起之关系
4、冯焕珍 佛陀精神的当代典范——佛源妙心禅师
5、刘元春 自立与立人——重读巨赞法师《先立乎其大者》有感
6、何方耀 宗门禅与传统禅的区别及其当代意义
10月26日 8:00——09:30

1、理 净 “禅法”对现代生活的价值
2、阚正宗 戒僧与香花僧──清代台湾佛教的一个侧面
3、谭伟伦 台港显密教团比较研究
4、许效正 社会剧变中的佛教与国家——论中华佛教总会与民国政府
5、邢东风 中国近代佛教史迹寻影──从铃木大拙访问北京的踪迹说起
6、陈 坚 中国佛教的讲经说法:历史与现实
杨曾文:学术总结

  香港的地理位置居广东珠江东侧,在佛教信仰的普遍性上,香港带有明显的广东佛教色彩,这与广东的文化、交通、经济有相当的关系。近代香港佛教的发展,正如觉光法师所说:“已由静止的阶段转变为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现在更由一个桥梁阶段发展为一个模式阶段。”今天,其信仰之浓,是其它省所难以比拟的。
  香港与佛教源远流长,远在西元428年中国魏晋南北朝时代就由中国大陆传入。此地最早的佛教史迹为唐代杯度禅师驻锡的道场,有杯度庵与灵渡寺。1842年,清廷割让给英国,始为英属地。一直到1916年,学佛人士开始发起佛学会,两年后又设立极乐院。1920年,太虚大师应邀前来说法,开香港宣讲佛学的风气。1925年,真言宗人士筹组居士林。两年后,茂峰法师专程前往弘扬天台教义,带动了很多人学佛。有心人士开设素食馆,兼流通法器佛经,积极传扬佛教。至此,天台、净土、禅宗、密宗,乃至法相等宗都在香港次第展开,奠定了佛教相当的基础。
  自1949年至1956年,数百名僧侣陆续由大陆南来,全港约40所的寺院人才济济。到1960年,寺院的增建已达120多所。目前全港最大寺院为大屿山宝莲禅寺,夙有“香港第一禅林”之称,大雄宝殿历经多次扩建,到1969年落成,1994年开光。该寺遂成为东南亚著名佛寺之一。
    香港佛教最大特色是以大乘教义为主,各宗并容,其中禅宗、净土宗、法相宗和密宗最为兴盛。1997年7月1日,英国政府将香港交还给中国,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香港佛教弘法活动也从文化、教育、弘法、慈善等方面等方面有着明显稳定的发展。

  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版图上富有代表性的区块之一。中国传统文化在台湾的积淀十分厚重,影响非常深远。佛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有记载于明清之际已在台湾建立佛寺,当时台湾的政治经济状况和佛教传播态势已经达到了设立正式活动场所的条件。近代以来,台湾经历了极其剧烈的社会震荡,宗教领域也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局面,中国传统信仰形态的优势地位依然得以保持。
  台湾佛教是随着大陆闽南佛教徒移居台湾而传入的。18世纪之后,观音菩萨为主神的佛教庙宇,大量兴建于泉州、漳州移民为主的台湾省。此种佛寺又以岩仔居多。至于丛林系统的佛教,则始于郑成功时期,台南竹溪寺为最早修建寺院之一。20世纪初,大量日本佛教派系来台宣教,直至1945年日治时期结束前,共有八宗十四派的日本佛教支派来台传教,以菩萨神化为主的曹洞宗、日莲宗、净土宗等三佛教宗派也颇有发展。二战结束后,经几十年的宣教,佛教于1980年代中期开始于台湾流行。加上经济发达、政治松绑等因素,由中国大陆传入的中国系统大乘佛教成为佛教的新兴主导力量。不但佛教信徒增多,以往从未出现的佛经谒语也大量出现于各种场合。
  当代台湾寺院具备宗教、教育、文化、慈善、社会服务等多种职能。寺院的多元化职能是当代寺院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本保证,是人间佛教理论指导下的具体实践活动,其代表了寺院今后发展的大方向。 就以现在佛教团体规模来看,则以慈济基金会、佛光山、法鼓山、灵鹫山无生道场以及中台禅寺等五团体的影响力最大,也被人视作我国台湾省现代佛教五座名山。

  澳门居民61%的人信仰宗教。佛教占总人口的比例,1996年为15.5%,正式登记的约6万多人。若依照澳门居民多是兼信多种中国传统民间宗教与佛教混杂特点计算,澳门佛教徒约占总人口的80%以上,达数十万之多。
  禅净结合是明清以来中国佛教信仰的主流,澳门深受内地佛教影响,也汇入潮流之中。在澳门,多数佛寺都供有观音,而主供观音寺庙不少,其中特别信仰妈祖。妈祖阁(俗称天后庙、妈阁庙)是澳门最古老的庙宇,建于澳门开埠前的1488年。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为妈祖诞辰,有盛大活动。每年除夕夜,澳门大多数居民都去礼拜,平日还有来自香港、台湾、日本、韩国、东南亚各地的信徒。在东西方文化混杂的大都市,佛寺内既供关帝、妈祖,又列位西方人神,体现了一种宽容和平的精神气度,适应各阶层民众心理的灵活风格,主客分明,抑扬有致,这是澳门佛教的一大特色。
澳门主要寺院有普济禅院(又名观音堂)、菩提园、莲峰庙、竹林寺、乐山寺、功德林等,其中普陀禅院、菩提禅院最著名,其它佛寺规模大小各异,如观音岩庙、药王禅院等都有一定的影响。澳门佛教自本世纪初以来,一直呈上升势头。
  “一国两制”方针下,澳门回归祖国,更加繁荣富强,澳门佛教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发挥了更大的社会作用。澳门宗教界积极从事福利事业,产生巨大社会作用,中国文化影响广泛,其宗教文化心理是国家统一及澳门发展的思想基础。
 
  佛教约从公元1世纪起开始传入中国大陆,到现代已形成了天台宗、三论宗、华严宗、法相宗、律宗、净土宗、禅宗和密宗八个主要宗派,都是属于大乘佛教。
  目前我国佛教分汉语系佛教、藏语系佛教(俗称喇嘛教)和巴利语系佛教(南传佛教)。现有佛教寺庙1.3万余座,有僧尼10万人,汉传佛教的僧尼人数约在7万人左右,佛教徒数量占我国人口的16.6%,约合2.19亿人。开办有中国佛学院、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等32所全国性或地方宗教性院校。全国性宗教团体为中国佛教协会。
  当代中国佛教体现出的“人间佛教”的思想与现代人类文化和文明的新趋势、新水平相结合,在三方面为自己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和世界和平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大陆佛教同许多国家的佛教界进行了友好联系,开办各类祈福利生活动和多种形式的佛教文化学术交流。无论何种宗派都是坚定人们的道德信念,树立终极信仰体系,其修行方法都能舒缓人们紧张、失衡的心态,共同为促进世界和平、社会和睦和人们的身心健康贡献了积极力量。
  (二)在政府的大力赞助支持下,各著名大学及佛学研究机构开展了大规模的调研,不断发表专业论著,对佛学进行深入探索,并取得不少可喜的成果,增强了我们恢复中国佛学研究在国际上占领先地位的信心。
  (三)各寺庙及佛教组织积极践行“人间佛教”思想,关注现实人生,强调人心的净化与人格完成,扶正祛邪,树立正气,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同时在弘法利生、百年树德、扶贫济困、赈灾慈善、医疗助学、环保公益等方面,成为政府的好帮手,社会的有力支援力量。   
 

  沐浴改革开放的阳光雨露,深圳弘法寺于1983年开始筹建,1990年正式对外开放。自建寺至今,弘法寺伴随着深圳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发展,连续多年被评为广东省文明寺院,被誉为共产党宗教政策的最好体现、现代化手段管理寺院成功的典范,连接两岸四地佛教文化友谊的桥梁。这是一座年轻的佛教寺院,是充满希望的菩提道场,是最具活力的都市丛林!
  在各级政府领导的关怀和广大信众的支持下,弘法80余载的佛门泰斗本焕长老和衣钵真传印顺大和尚亲率僧团励精图治,努力践行“以道风建设为中心,慈善、文化为两翼,打造人文佛教平台”宗旨。以现代理念管理寺院,旨在教育僧才、树立形象;以文化弘法利生,旨在正信正教、净化人心;用慈善福利社会,意在慰藉心灵、回馈众生;用科学人文打造道场,意在和合为尚、爱国爱教。
  如今,弘法寺已成为中国著名的现代都市丛林、南粤佛教胜地,也是深圳香火最盛的禅宗道场。身处规模宏伟、清净庄严的弘法寺,你会忘却繁华都市的喧闹,找到回家的感觉。 语花香、清新和谐……,身处规模宏伟、清净庄严的弘法寺,你会忘却繁华都市的喧闹,找到回家的感觉。     
 
  本焕,俗姓张,名志山。弘法寺开山祖师,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
  1907年出生于湖北武汉新洲区。1930年在报恩寺出家,后受戒于武昌宝通寺;在扬州高旻寺来果老和尚门下参学七年,深得“禅法精髓”。1937年,三步一拜,朝礼五台,在五台山广济茅棚发心潜修十年,期间刺血写经、闭关阅藏,其心其行,德感龙天。1948年,回新洲老家照看病危母亲,并燃臂祭母,孝心感天动地。同年接法于虚云长老,成为临济宗第44代传人。后蒙冤入狱,狱中22年,依然精进修持,随缘度众。改革开放后,国政清明,百废俱兴,长老恢复自由人身,不忍佛法凋零,发心丕振宗风,专志兴复祖庭,着意建庙安僧。自1980年起重修光复别传寺、光孝寺、弘法寺、报恩禅寺、四祖正觉寺、莲开净寺、百丈禅寺、大雄禅寺、慈恩寺等道场十多座,功德巍巍。
  本焕长老终身奉行“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之愿行,匡扶道风不遗余力,爱国爱教无怨无悔,弘法利生永不厌倦,救度含灵无量无边。持法80余载,布道20余国,皈依弟子200余万人,法嗣300余人,妙道弘法,华开天下,甘露法雨洒向全球,辉煌德业泽普四海,实乃当之无愧之佛门泰斗,名副其实之人间菩萨!本焕长老于2012年4月2日凌晨零点36分在深圳弘法寺安详示寂,世寿一百零六岁。   
 

  印顺大和尚,北大硕士,泰国朱拉隆功大学佛学博士,2000年于深圳弘法寺礼当今佛门泰斗本焕长老为师剃度出家,其后更被本焕长老付法传灯,成为临济宗第四十五代衣钵传人。
  现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海南省佛教协会会长、湖北省佛教协会名誉会长、深圳市佛教协会会长,广东省政协常委、海南省政协常委、深圳市政协常委,担任深圳弘法寺、海南三亚南山寺、尼泊尔中华寺等多家寺院方丈。由于其修行、弘法成就及对中外佛教文化交流所作出的杰出贡献,2011年12月5日被泰国国王御赐“华僧大尊长”的荣誉称号。
  印顺大和尚爱国爱教,待人如己,严于自律。作为一名宗教人士,他心系国运安危,荷担如来家业。近几年,印顺大和尚在寺院管理中引入新观念,开启新思维,坚持古代佛教传统,同时辅以现代管理理念,严加寺院管理,寺风翕然一变,弘法再造新颜。他制定了弘法寺“以戒为师,以人为本,以法治寺,旧新结合,以修为主,有序推进”之方针,立下“以道风建设为中心,以慈善事业和佛教文化为两翼,构筑珠江三角洲乃至两岸四地面向世界的弘法利生平台”之发展方向,虔心致力构建弘法寺的“人文佛教”之理念。在他的管理下,弘法寺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中国佛教模范寺院,成为连接两岸四地佛教文化友谊的桥梁、最具活力的都市丛林!
  他本人也经常通过演讲与出书等方式和众生结缘,用禅的智慧指导都市中迷茫的人群。先后编辑著述出版了《弘法文库》、《中国汉传佛教丛林仪规》、《构建“人文佛教”的平台》、《虚云法师与鸡足山佛教》、《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现代文浅释》等书籍,受邀做了《在嘈杂的世界安自己的心》、《找回你的幸福感》、《让心灵充满阳光》、《成为你自己的光》、《人在这里,心在这里》、 《利益众生,成就自我》等十余场公众演讲,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