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 帐号:
  • 密码:
  • 注册

站内搜索
  • 起始时间:
  • 结束时间:
  • 关 健 字:

贾晋华:唐代随州大洪山幽济禅院的创建及其在禅宗史上的意义返回

2014-03-08 14:51:48 来源:弘法寺 浏览量:7350
导读:

中唐之前见于记载的仅有少数几所寺院由禅僧创立和住持。相比之下,马祖及其弟子辈这些自己创立、住持及传承的众多寺院十分引人注目。这些寺院成为禅宗进一步发展繁盛的根基,从而使得禅宗的世系逐步发展为不仅是精神上、教理上的传承,而且是寺院建置和产业的传承。这些由禅师创立、主持及延续的寺院提供了一个长期相对稳定的环境和较强的经济实力,使得编辑、修饰或创造禅师语本的工程得以顺利进行。唐武宗会昌灭佛摧毁了大量佛教寺院,大灾之后,晚唐统治者采纳了一种宽松的政策,允许世俗民众无限制地在当地村庄建造寺院及资助僧尼出家剃度。

  马祖道一(709-788)的弟子洪山善信(?-827)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七月在随州大洪山开山创建禅院,次年(大和元年,827)五月唐文宗赐额幽济禅院。此禅院的创建与马祖其他弟子创立、住持、管理及传承的众多禅寺禅院同步,代表了洪州宗和古典禅的崛起,改变了中唐之前禅僧“多居律寺”、“随寺别院而居”的局面,为禅宗在晚唐五代的繁荣发展打下了根基。本文即拟援引较为可靠的原始资料,对幽济禅院的创建及其意义展开细致翔实的考证和阐发。

  有关洪山善信的记载,最早见于《景德传灯录》,马祖弟子中有“随州洪山大师”,但属于“无机缘语句不录”的一类。其次为宋代张商英(1043-1122)撰于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的《大宋随州大洪山灵峰禅寺记》,文中有关善信的部分如下:

  唐元和中洪州开元寺僧善信,即山之慈忍灵济大师也。师从马祖密传心要。北游五台山礼文殊师利,瞻覩殊胜,自庆于菩萨有缘,发愿为众僧执炊爨三年。寺僧却之,流涕嗟戚。有老父曰:“子缘不在此,往矣行焉,逢随即止,遇湖即住。”师即南迈,以宝历二年秋七月抵随州。远望高峯,问乡人曰:“何山也?”乡人曰:“大湖山也。”师默契前语,寻山转麓,至于湖侧。属岁亢旱,乡民张武陵具羊豕,将用之以祈于湖龙。师见而悲之,谓武陵曰:“雨旸不时,本因人心口业所感。害命济命,重增乃罪。可且勿杀,少须三日,吾为尔祈。”武陵亦异人也,闻师之言敬信之。师即披榛扪石,乃得山北之岩穴,泊然宴坐,运诚冥祷,雷雨大作。霁后数日,武陵迹而求之。师方在定,蛛丝羃面,号耳挃体,久之方觉。武陵即施此山,为师兴建精舍,以二子给侍左右。学徒依向,遂成法席。大和元年五月二十九日,师密语龙神曰:“吾前以身代牲,辍汝血食。今舍身饷汝,汝可享吾肉。”即引利刀截左膝,复截右膝。门人奔驰,其刃膝不克断,白液流出,俨然入灭。张氏二子立观而化。山南东道奏上其状。唐文宗嘉之,赐所居额为幽济禅院。

  张商英称善信本为洪州开元寺僧,师从马祖而得心要。此与《传灯录》所载马祖下随州洪山大师相合,可知善信当为马祖弟子,属于洪州系。张商英接着叙述善信北游五台山,为一老父预言其应“逢随而止,遇湖即住”;善信其后南游,果真于宝历二年秋七月抵达随州大洪山。但是,由于此类预言在禅僧传记中反复出现,已成为一种陈套,不可视为实际事件。我们只能根据文中所述,推知善信与唐代许多禅僧一样,在出师后曾漫游南北,其间曾到过五台山,最后落脚于随州大洪山。

  张商英接下来详述善信创寺的经过。善信到达大洪山后,适逢大旱,为了反对张武陵等乡人杀牲祈雨的计划,他亲自入定祷雨三日,结果获得雷雨大作的灵验。张武陵感之,施舍大洪山为善信建禅院,并派其二子侍候左右。学徒闻风而来,于是蔚成法席。次年(唐文宗大和元年,827)五月二十七日,善信于入灭前自截其两膝,以偿报龙神血食,张武陵二子也随之而寂化。山南东道节度使奏上朝廷,唐文宗赐额幽济禅院。这一故事中,善信帮助乡人祷雨灵验,从而获得张武陵的施舍而创建禅院,及获文宗赐额等事件,奇异成分较少,大致应是可信的。但善信自截两膝以偿报龙神和张氏二子随化之事,传奇色彩较浓,可能有传说增饰的成分,未必可信。其中唐文宗赐额一事颇为重要,因为在唐代,皇帝的赐额一般意味着该寺院获得官方的承认,从而可以避免被废除的危险。

  张商英在文中称善信为慈忍灵济大师,但并未述唐文宗赐善信此号。那么,慈忍灵济大师之号从何而来?答案可在《佛祖统记》中找到:

  [庆历]七年。春不雨,遣使往隨州大洪山祈雨。使人晨兴叩殿,遇紫服神僧,以目视之,翌日大雨。诏封慈忍灵济大师。

  此外,《释门正统》载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随州大洪山灵济大师加封为“圆通应感慈忍灵济大师”。根据这些记载,北宋仁宗庆历七年(1047),派人往大洪山祈雨,使者遇紫服神僧于佛殿而次日降雨,于是仁宗下诏封此神僧为慈忍灵济大师;其后南宋宁宗又加封“圆通应感”八字。前条记载仅述一“紫服神僧”现身佛殿,并未说明是善信,然而由于善信为大洪山禅寺的开山祖师,又有祷雨灵验的经历故事,很容易被顺理成章地附会为那位与使者相遇的神僧。于是善信被加上了慈忍灵济大师之号。

  至元代,黄溍(1277-1357)撰《武昌大洪山崇宁万寿寺记》,其中记有善信事迹,在张商英碑记的基础上,增添了不少新的细节:善信生于代宗廣德二年(764)四月六日,为南昌王氏子,受度于洪州开元寺北丘清照,卒于大和九年(835)五月二十九日,唐文宗赐号慈忍大师,其后因祈祷屡有奇验,累加灵济大师号等。觉岸(1286-?)在《释氏稽古略》中记善信事,皆据张商英的碑记,惟增加“隆兴张氏”一条。隆兴即洪州。清代康熙时何藩所纂《随州志》,叙述善信的事迹基本上沿袭张商英的碑记,唯在慈忍名下加“卢尊者”三字,大概意谓善信俗姓卢。其后各种地志、山志、寺志等,大抵皆沿袭黄溍的碑记。但是,黄溍及其后的记述所添加的细节,皆未有早期资料的支持,并且多与前引宋代几种记录相矛盾,如将善信卒于大和元年改为大和九年,将宋代所赐号改为唐代所赐等,应该皆是后世踵事生华的结果,不可当成信史。

  实际上,善信开山创建幽济禅院的意义,并不在于后世所大肆渲染的祷雨灵验,而是在于对禅宗发展及寺院建设的影响。中唐之前,禅僧“多居律寺”,“随寺别院而居”,见于记载的仅有少数寺院由禅僧创立和住持。中唐时马祖及其弟子辈创立和主持众多寺院,可考者有二十九所。善信所创幽济禅院之外,其余二十八所如下:

  1.马祖道一于天宝二年至天宝末(743-755)居抚州崇仁县石

山,先筑庵开法,后发展为寺院,其弟子石
慧藏住此。

  2.马祖于至德年间(756-758)至大历七年(772)居虔州赣县龚公山,先筑庵开法,后发展为寺院,其弟子西堂智藏(738-817)住此。

  3.马祖逝世后,其弟子辈于791年在洪州建昌县(今江西永修)石门山建塔及泐潭寺,紫玉道通(731-813)、百丈怀海(749-814)、泐潭法会、泐潭惟建、泐潭常兴先后住持此寺。会昌灭佛中寺毁,大中四年(850)重建,改名宝峰寺。龙潭崇信的弟子泐潭宝峰和尚在重建后曾住持此寺。其后九峰道虔(?-921)入住并于921年卒于此,称第一世;其弟子泐潭神党、泐潭明、泐潭匡悟、泐潭延茂、泐潭牟继之连续住持,其中匡悟称第四世,则其他四僧应分别为第二、三、五世。此以家系自称世代,并非包括整个泐潭寺的发展历史。后来云门文偃(864-949)弟子泐潭道谦亦曾住持此寺。

  4.安丰怀空(697-784)创寺于徐州(今江苏徐州)安丰山。

  5.百丈怀海于808年创寺于洪州百丈山,其弟子百丈法政(?-819)继为第二世。疏山匡仁的弟子百丈超可能住为第九世,百丈安住为第十世;法眼文益(885-958)的弟子百丈道常住为第十一世。

  6.大梅法常(752-839)于贞元中(785-805)在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大梅山结庵居住,开成元年(836)建成上禅定寺;会昌废,大中中(847-860)复建,名观音禅院。其后百丈怀海的弟子大梅彼岸曾住持此寺。

  7.丹霞天然(739-824)创院于邓州南阳县(今河南南阳)丹霞山。其弟子丹霞义安住为第二世、丹霞慧勤住为第三世。

  8.鹅湖大义(746-818)于大历中(766-779)创仁寿院于信州上饶县(今江西上饶)鹅湖山。后改称鹅湖寺,岩头全豁(828-887)弟子鹅湖韶、雪峰义存(822-908)弟子鹅湖智孚、云居怀岳弟子风化令崇、云门文偃弟子鹅湖云震皆曾住持此寺。

  9.鄂州无等(749-830)创大寂院于鄂州(今湖北武汉)黄鹄山。

  10.佛光如满(752-846)于贞元(785-805)中在衡州衡山(今湖南衡阳)祝融峰建横龙寺。其后瑞岩师彦的弟子南岳横龙和尚曾住此。

  11.归宗智常住江州(今江西九江)庐山归宗禅院,此院虽然始建于东晋,但智常重新建设。其后云居道膺(?-902)弟子归宗澹权、归宗怀恽住此为第二、第三世,怀恽弟子归宗弘章为第四世,另一弟子归宗岩密可能为第五世。智常显然被遵奉为第一世开山祖师。

  12.归宗智常还居庐山栖贤寺为开山祖师。此寺由江州刺史李渤于822年舍旧宅创建,请智常住之。

  13.杭乌智藏(741-849)创院于越州(今浙江绍兴)杭乌山。

  14.九井玄策(?-854)创院于黄州黄陂县(今湖北武汉)九井山。

  15.庐山法藏(745?-826)创院于庐山。

  16.吕后宁贲(754-828)于越州山阴县(今浙江绍兴)吕后山建道场,发展为寺院,永泰灵湍弟子吕后文质(778-861)曾住此。

  17.茗溪道行(752-820)创寺于澧州澧阳县(今湖南澧县)茗溪山。

  18.南源道明创广利寺于袁州宜春县(今江西宜春)南源山。五代时九峰道虔(?-921)的弟子南源行修曾住持此寺。

  19.南泉普愿(748-834)于贞元十一年(795)在池州(今安徽池州)南泉山创院。

  20.千顷明觉(?-831)创院于杭州(今浙江杭州)天目山。其后黄蘗希运(?-850)的弟子千顷楚南曾住持此院。

  21.三角总印创院于朗州武陵县(今湖南常德)善德山(即德山),后号古德禅院。龙潭崇信弟子德山宣鉴(780-865)住为第二世。宣鉴的弟子德山绍奭继之住持,当为第三世。其后石霜庆诸(807-888)的弟子德山存德住为第六世,云居道膺的弟子德山和尚住为第七世,保福从展(?-928)的弟子德山德海可能住为第八世,云门文偃的弟子德山缘密住为第九世。

  22.天皇道悟(727-808)重建荆州(今湖北荆州)天皇寺。

  23.五泄灵默(747-818)于元和三年(808)在婺州浦阳县(今浙江诸暨)和越州诸暨县(今浙江诸暨)交界之五泄山创建寺院;至咸通六年(865)赐额五泄永安禅院,天祐三年(906)改称应乾禅院。

  24.盐官齐安(752?-842)创院于杭州盐官县(今浙江嘉兴)。

  25.药山惟俨(744-827)创寺于澧州(今湖南澧县)药山,至光启二年(886)赐额药山寺。其弟子药山蘷继之住持,当为第二世。其后潭州藤霞的弟子药山和尚住为第七世,云居怀岳的弟子药山忠彦住为第八世,德山缘密的弟子药山可琼住为第九世。云门文偃的弟子药山圆光、金峰从志的弟子药山彦也曾住持此寺。

  26.盘山宝积住幽州(今北京)盘山。其后投子大同弟子幽州盘山和尚住此,称第二世,可能即奉宝积为第一世。故宝积可能为开山祖师,盘山和尚则可能于灭佛后重兴寺院。

  27.温州佛岙和尚住温州。翠岩令参弟子佛岙知默称第二世,可能即奉佛岙和尚为第一世。故佛岙和尚可能为开山祖师,佛岙知默可能后来重兴寺院。

  28.紫玉道通(731-813)创院于唐州(今河南唐河)紫玉山。

  如前所述,中唐之前见于记载的仅有少数几所寺院由禅僧创立和住持。相比之下,马祖及其弟子辈这些自己创立、住持及传承的众多寺院十分引人注目。其重要性和影响可以从三方面加以观察。

  首先,这些寺院成为禅宗进一步发展繁盛的根基,从而使得禅宗的世系逐步发展为不仅是精神上、教理上的传承,而且是寺院建置和产业的传承。随着众多禅院代代相传,出现了一种称为“世代”的寺院世系的新观念。每一寺院形成自己的特定世系,而世代相承的住持则往往被按“一世”、“二世”、“三世”等计数称呼。《传灯录》中记载了数十所禅寺的世代,《祖堂集》则多称为“前”、“中”、“后”等。如上所述,至五代末北宋初之际,百丈寺已经下数至第十一世住持百丈道常,而药山寺则至少可下数至第九世住持药山可琼。寺院世系与家系/法系有时相合,有时不同,同一寺院的住持可以出自不同的家系,如百丈寺第十世住持明照为洞山良价(807-869)后裔,第十一世住持道常是法眼文益的弟子。铃木哲雄指出,寺院世系的观念仅与由禅僧创立及主持的寺院相关联。他还进一步推测,寺院世系最早见于洞山良价的后裔。然而,这一新观念的源头似乎可以追溯至中唐时期的百丈寺,因为第二位住持法正已经被称为“第二百丈”。

  其次,这些由禅师创立、主持及延续的寺院提供了一个长期相对稳定的环境和较强的经济实力,使得编辑、修饰或创造禅师语本的工程得以顺利进行。例如,百丈怀海的语本,即由他的两位弟子神行和梵云在其所创立的百丈寺中编辑而成。大量语本的编辑创造,无疑促成了晚唐五代禅宗文学的繁荣和禅宗发展的鼎盛。

  其三,唐武宗会昌灭佛摧毁了大量佛教寺院,大灾之后,晚唐统治者采纳了一种宽松的政策,允许世俗民众无限制地在当地村庄建造寺院及资助僧尼出家剃度。伴随着唐王朝的衰颓而产生的越来越大的离心力量及其后相继建立的五代十国,进一步允许地方权势人物自由创建或资助佛教寺院。大量禅僧抓住这一机会,追随其中唐先辈的榜样,创建了无数寺院,可考知的有三百二十多所,其中有许多明确标题为“禅寺”或“禅院”,并由禅僧世代传承住持。这些禅寺禅院成为禅宗发展的经济根基,一方面聚集众多信徒,促成禅宗的繁荣发展;另一方面形成禅宗的各个家系和分支,促成了晚唐五代禅宗派系的分化和兴起。

  综上所述,洪山善信与其他马祖弟子共同努力,于大约同一时期分别在大江南北创建了众多禅寺禅院。这些寺院成为洪州系传播和发展的基地,对于古典禅的成立及其在晚唐五代的繁荣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贡献。

推荐阅读

弘法网 2005-2022 ©版权所有 粤ICP备11049210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粤(2002)0000098 粤公网安备 44030302001090号
主办单位:深圳市佛教协会 罗湖区佛教协会 深圳弘法寺
地址:深圳市罗湖区仙湖植物园内弘法寺
电话:0755-25179580        邮箱: nhfjwh@vip.163.com(南海佛教)
广东省深圳市莲塘仙湖弘法寺 0755-25737095(客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