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 帐号:
  • 密码:
  • 注册

站内搜索
  • 起始时间:
  • 结束时间:
  • 关 健 字:

普正:论《善生经》中的“人间佛教”思想返回

2014-03-08 13:40:59 来源:弘法寺 浏览量:7610
导读:

本文结合太虚法师《佛说善生经讲录》内容及本人两次讲解善生经的心得,主要谈一谈善生经中的人间佛教思想,认为《善生经》很好地体现了佛教教化世间人们如何行善、学佛的基本方法,亦可视为人间佛教教化世间的基本原则,即:赞叹人间一切善法、培养人间一切善行、随顺人间一切机宜。

  《善生经》历史上译本众多,如后汉安世高大师、西晋支法度大师、东晋瞿昙僧伽提婆大师、姚秦佛陀耶舍大师等都曾翻译过此经。不过民国之前,似乎没大有人去关注此经。太虚法师民国二十三年在汉口佛教正信会讲解此经,从此才引起大家的重视。太虚法师说讲解此经的目的云:

  如今年在庐山讲的《孛经》,前年在汉口讲的《十善业道经》,此皆向来无人讲说到的经。佛所说之经,每部都有它的特点,都有它的机宜……提婆菩萨所造之《百论》,第一舍罪福品明恶止善行法,先令破除种种邪见,使恶行止息,俾净善法自然生起,此在前四悉檀中为第三对治悉檀。但就现在的世界人类或中国人民的机宜上看起来,尚不能用此法,须先用善生恶灭之法,使其培植善根,增长福德,得到人伦道德之基础,然后再来止恶。

  太虚法师之所以讲解此经,是观察时代环境,认为像提婆菩萨《百论》破除邪见等并不适宜现在的中国人,因为随着儒家制度性的解体,当时中国人基本人伦道德基础都不牢靠,所以佛教教化世间第一要务是培植善根、增长福德,像《善生经》等便是很好的教导人们善生恶灭的法门。

  予生也愚钝,颇拳拳服膺于虚大师的理念,认为即便今天,佛教有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那便是教化世间人们先学会培植善根、增长福德,打好道德人伦基础。这就像建房子一样,佛教解脱或菩提道的内容是美轮美奂的殿阁楼堂,善根、福德则是坚实的地基,地基打不牢靠,无法在上面建造房舍。故学习虚大师,对《善生经》分外重视,曾在2004年和2009年两次讲解《善生经》。今不揣浅陋,结合虚大师《佛说善生经讲录》和自己的讲经心得,谈一谈《善生经》中的人间佛教思想。

  愚以为,《善生经》较好地体现了人间佛教所提倡的佛教重视人间善法成就的基本思想。佛教本质是在出世,但世间善法成就是出世的基础,或者说,世间善法圆满即为出世,如虚大师言,此经是“应善生之机为说人生善法,亦即世、出世间之菩提根本。”如果忽略基本的人世间的道德修养、责任义务,一心想着出世,则根底不稳,很容易出现问题,且给人一种佛教徒很怪异、消极的印象。虚大师亦云:

  世人往往谓学佛者是消极的,是分利份子,佛法何尝如是?人未依佛法行耳!此中《善生经》正是明在家学佛者于生活所需的正当事业,应各尽其责,对于社会,互相资助。

  今之世人果能依佛所教,戒除六种非道,各安其业,实行人伦互助之道,则社会必

  成一和乐安善之社会矣,岂不美哉!

  人间佛教的基本原则是,佛教应教导人们在担当世间责任和义务的前提下培植善根、完善道德,增长福慧,由此才能趋向解脱。《善生经》则很好地体现了佛教教化世间人们如何行善、学佛的基本方法,这也可视为人间佛教教化世间的基本原则。

  (一)赞叹人间一切善法

  《善生经》中的“善生”对于佛教可谓一无所知,所谓“我不受余沙门、梵志教”,清晨起来按照父亲遗敕,虔诚地礼拜六方。世尊遇见后,之所以愿意主动与之搭话,是因为看他礼拜很诚恳,且遵从父命不敢违背,很有孝心。世尊主动与善生说话,其实是对善生道德、善行的一种基本肯定、赞叹,故虚大师这一节名为“因机赞善”。

  《善生经》缘起部分告诉我们,人间佛教要赞叹、尊敬、肯定世间一切善法,佛教信仰者,不能局限于认为只有满嘴佛话、每天打坐修行的人才是佛教尊敬、赞叹的“善生”,其实凡世间有一善行、善言,皆应赞叹之、鼓舞之、随喜之,亦不必存心非要拉人进入佛门,盖善法是人间正能量,佛教要以鼓励的态度培植之、增长之。

  尤其是现在,人间佛教应以培植人间“正能量”为当仁不让的责任。虚大师曾感慨,民国时期人类正是五浊增盛、诸恶丛集之时;现在我们也感慨社会道德滑坡、风气不良。人间佛教教化世间,必须先要培养元气,增长生机,“元气”和“生机”就是善法,无论信佛与否,只要有善行、善德、善言,佛教信仰者皆应鼓舞、赞叹、随喜之,且引为同道中人,以此培修善因、善业补充人道元气也。

  赞叹人间一切善法应该成为人间佛教的一种基本品格。孟子云:“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若大禹、大舜、孟子等圣贤,“闻善言则拜”,“乐取于人以为善”,正是人间佛教行者所应积极学习的品格,也是善生经“缘起”部分暗含的一种教导。

  其实学佛实质也是在信仰指导下敦实修养一己道德而已,在这一点上与世间善法是共通的。如虚大师言:

  佛说的一切教法,可总括为三类:一、大乘教法,二、三乘教法,三、五乘共法。这五乘共法的教义,是说明由人乘进到天乘和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佛乘的进化论,而以人生为进化的基础。这五乘教法最注重于人生道德,为五乘人所共同修学,所以叫做五乘共法。普通人批评佛法为非人生、非伦理,是因为他们对于佛法只知出世的三乘教法,而没有了解到普遍的大乘教法和五乘共法的意义。其实、佛法的根本在于五乘教法,就是重在说明人生的道德──教人应该养成怎样善的思想和善的行为,方算是人生社会合于理性的道德。那末,批评佛法为非伦理、非人生的谬见,也可以不攻自破。善生经者,佛为善生长者子所说,亦犹楞严经佛为阿难所说之意也。善生长者子,受父遗嘱,敬礼六方,佛念其孝思,随机施教,爰就敬礼六方为喻,说此人群善法,盖人伦道德之藩篱,亦即世出世间之菩提柱础也。

  且只有认可世间人们的善行、善法,世间人们才更容易接受佛教也是善行、善法,因为有了这一共同点,人们才愿意进一步了解佛教思想。这也是一种教化的方便。

  (二)、培养人间一切善行

  《善生经》中,佛陀敦敦教诲善生,所谓消除四种秽业、四种罪事——“行欲、行恚、行怖、行痴”, 求财之六非道,然后说六方过失等等。如了空法师序言中云:

  经义大旨,依世说法,在阐明家庭教育;因而推及社会教育。以家庭教育,培植人生之根本;以社会教育,长养人生之道德。如何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朋友、物我,各尽其道?如何而自利利他,普济众生,诞登觉岸?随事设解,触理旁通,因果相乘,循环不绝。大之举六合而无外,小之即一室而可行。其要胥基于一念善生;更由善生善,以至善生不灭,因善止恶,以至恶灭不生。

  依《善生经》,人间一切善行皆应是佛教应该肯定、赞扬乃至培养的对象。具体而论:

  就人生基础而言,人世有正当事业就是应该肯定、培养的。如六种损耗财业,虚大师认为,“以上六种,皆是消耗不能生产,现时劳神丧财、身败名裂,来生堕落苦趣,失却人生,故云非道,非人伦善道也。人生于世必须有正当事业,殷勤经营,使衣食丰足生活安定;然后才能生起种种善事。”

  就人生而为社会人而言,要有一技之长才能在社会上立足,故勤学某一有益于人间的技术,这也是佛教应当肯定、培养的善行。如虚大师云,“凡人必有一种技术,技术须先学习,否则不学无术,无以谋生,不能为社会生产,故云初当学技术。”

  就人生之基本安定而言,需要明了消费之法,故财产安排井然有序,而非借贷、过度消费等是佛教应当培养的善行。如虚大师云,“既能生产,尤须善于支配,明了消费之法。”善生经中说财产分为六分,“前五立业成家,令现世优裕;第六增长福德善根,使来世富贵,此亦善生之义也。”

  就人伦道德而言,与亲友和善相处亦应是佛教所培养的善行,如虚大师言,“以上四四十六事,皆是善亲,但此不过举其大概而已,凡言行合乎人伦道德之标准,有利于人者皆是善,有智慧者当亲近之。”

  《善生经》中,善生礼拜六方,世尊教导他礼拜六方的内涵,如虚大师言,“礼东方时如礼父母,应生孝敬之心;礼南方时如礼师长,应起敬重之心;礼西方时如礼夫妇,夫妇之间应当和睦与爱敬;礼北方时如礼君臣,应明君臣相资相助相济相成之理;礼下方时如礼主仆。须明主慈仆从之义;礼上方时如礼神圣,对于一切宗教所崇奉的佛和圣贤等要具有正当的崇仰和敬礼。”“人生在六方中,便时时刻刻可以产生出敬爱之心,这敬爱心的维持和不失,人生就时时刻刻在道德中过生活了。”也就是说,人生在世间,无论对于何种关系,皆以敬爱心维持之,便是一切善行基础。仁者爱人,能爱人、敬人是表象,其基础则是深厚的信仰和精到的修养。这尤其是人间佛教所应培养的一种个人道德品质,也是世间一切善行的基础。

  (三)随顺人间一切机宜

  另外尤其注意的是,《善生经》中世尊对善生说法,并未依据四谛、五蕴等佛教固有名相来说,而是就着善生现实中所能接受与理解的模式主动为之展开:善生礼拜六方,那么我佛法中也有六方之法。此谓随顺对方机宜说法,“机”者即对方现在的水平,适合学习什么;“宜”者即应该以何种方式为之说法,对方能欢喜接受。这样的教化才是有效的。

  随顺对方机宜说法,体现了世尊无比深厚的慈悲心。善生何许人也,世尊因见彼人有一善行(虚大师所谓“佛观其孝思所宜”),即主动、热忱为之说法,且循循善诱、敦敦教诲,佛的慈悲真令人感佩。现在常有人批评佛教故自鸣高,往往等在庙子里面等人家上门都不大愿意给人说法。观世尊为善生说法,对于人间佛教如何积极入世传法,可以思过半矣。

  随顺对方机宜说法,体现了世尊善于观察缘起的大智慧。随顺对方机宜者,要在“无我”之智慧,有“我”说法,难免有或大或小的慢心,且固执不化,无论遇到谁,不管对方状况如何,都是这么一套东西,先灌输一通再说;别人不接受,便感慨对方孽障重云云;无我说法,则能随高就低,因机施教。《杂阿含》经中多有记载,如世尊遇到放牧牛羊者则为之说放牧牛羊法,然后再说我法中亦有放牧牛羊之法云云;遇到耕地者则为之说耕地之法,然后说我法中亦有耕地之法。

  如世尊为举办邪盛大会的长身婆罗门说“供养三火”之法:根本火是供养父母;居家火是方便得财供给妻子、宗亲等;“名田火”是供养沙门、婆罗门等,然后劝其灭掉贪欲火、瞋恚火、愚痴火。

  如世尊乞食遇到耕田婆罗豆婆遮婆罗门,婆罗门嘲笑他亦应耕田下种,世尊于是为之说“信心为种子,苦行为时雨,智慧为时轭,惭愧心为辕,正念自守护,是则善御者……。”完全是用耕田种种术语比喻修行方法,婆罗门不由地赞叹“极善耕田,瞿昙!”后来出家受具。

  如世尊遇到年老婆罗门,儿子不孝顺,他只能家家乞食,世尊教他颂一偈,回家念诵之后,感动其子。此偈中如云:

  老马无复用,则夺其麸麦,儿少而父老,家家行乞食,

  曲杖为最胜,非子为恩爱,为我防恶牛,免险地得安。……

  其后年老婆罗门的儿子听偈后受到感化,专程到給孤獨園拜见世尊,以申谢意,并作供养,且拜世尊为师。

  随顺对方机宜说法,体现了世尊的平等心。虚大师云:

  佛之慈悲心平等普遍,应机之方便,不失其时,故佛说法并不拘定其场所,若道路、若山林、若水边,只要有闻法之机者即为说法,此经即在水边说。又不拘定其人数,为无量人说如是,为一人说亦如是,所谓搏象用全力,博兔亦用全力。

  观《阿含经》,世尊之教化不拘任何阶层、阶级、年龄,亦不拘对方所问者是什么问题,只要是善法,世尊便随顺对方机宜循循善诱之,真正是做到了“有教无类”,如《杂阿含》中欝多羅问世尊行乞供养父母是否有福,世尊答言,“供养父母令其安乐除苦恼者,实有大福”,其他不涉及一词;再如欝阇迦问佛言:“俗人在家当行几法,得现法安及现法乐?”世尊答言:“四法,谓方便具足、守护具足、善知识具足、正命具足。”世尊的平等心真是令人动容。

  结 语

  愚以为,人间佛教教化人间,《善生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启示意义如下:

  人间佛教应重视人生道德与善法成就,为此要培养人们的正见,不要逃避人生责任,而应积极做事,鼓励为了社会大众福祉努力工作,由此获得现法安乐,这是佛教修学、进阶的坚实基础。因此,人间佛教教化人间,不应局限于教导人们佛法名相,以及打坐修禅念佛等事功,凡是世间有一善事、有一善行,即便微小,即便与佛教并不相干,亦属佛教鼓励、赞叹的对象,如世尊教导善生等故事。佛教教化人间,最重要的是所教化人的成就,因为佛教的教导,一个人能有一定的道德修养,心理精神健康,且能对国家社会以及他人有所贡献,便是现实信仰的丰硕结果。我们以往鼓励或者赞叹大多是信众如何精勤念佛、打坐、诵经、布施、放生等纯粹宗教行为,如同欧洲十六世纪马丁路德之宗教改革,人间佛教思想对于“入世修行”如积极工作、供养父母、敦伦尽分、承担社会责任等则予以充分肯定,可以说是一种价值转向,亦可以说是一种价值回归或曰再发现,因为如《善生经》等经典中早已潜有此种思想了。赞叹念佛等纯粹宗教行为,容易出现的偏颇是容易培养人脱离社会、逃避责任,忽略现世道德、功德成就,肯定“积极工作”等入世修行的偏失则是容易陷溺在现世五欲之享受而不能自振自拔。吾等智慧狭劣,凡有所施设,必然有所偏差,这是应当小心的。

  由此再读《善生经》,益觉世尊人格、智慧之伟大也,如天之高、若海之深,歌之咏之,赞之叹之,为吾等生生世世之仰止。

 

推荐阅读

弘法网 2005-2022 ©版权所有 粤ICP备11049210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粤(2002)0000098 粤公网安备 44030302001090号
主办单位:深圳市佛教协会 罗湖区佛教协会 深圳弘法寺
地址:深圳市罗湖区仙湖植物园内弘法寺
电话:0755-25179580        邮箱: nhfjwh@vip.163.com(南海佛教)
广东省深圳市莲塘仙湖弘法寺 0755-25737095(客堂)